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哪里?《孟子》原文揭秘

经典名句的出处之争

最近网上掀起了一场关于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还是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的热烈讨论。这句话到底出自哪里?其实它源自《孟子·告子下’里面的名篇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。但为什么会出现”斯人”和”是人”两种版本呢?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缘由。

人教社官方回应称,他们一直采用的是”是人”版本。但细心的网友发现,北京出版社、冀教版等教材中确实出现过”斯人”的表述。这种差异究竟是怎么产生的?要解答这个难题,我们还得回到《孟子》原文去寻找答案。

《孟子》原著中的正确表述

根据现存古籍记载,《孟子·告子下’里面明确使用的是”是人”而非”斯人”。四库全书刻本《孟子集注》、明代刻本《孟子注疏解经》等重要文献都印证了这一点。那么为什么会有”斯人”的说法流传呢?

有见解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了经典文本的混乱。但历史资料显示,《孟子》一书幸免于秦火,原著内容具有较高可信度。从语言学角度来看,孟子在著作中使用”是”表示”这、此”的频率远高于”斯”,这也支持”是人”说法的准确性。

从语言学角度看”是”与”斯”的区别

“是”和”斯”在古代都可以表示”这、此”的意思,但使用频率大不相同。研究表明,春秋战国时期,”是”作为指示代词的使用更为普遍,《诗经》《孟子’里面有大量用例,而”斯”的出现频率相对较低。

有趣的是,在古代发音中,”是”和”斯”可能是同音不同字。根据古音学研究,”是”读作sì,而”斯”读作sī。这种细微的声调差异可能影响了文意的表达强度。孟子行文气势磅礴,用”sì”音更符合其刚健的文风特点。

为什么会产生记忆偏差

既然古籍明确记载是”是人”,为什么很多人记忆中却是”斯人”呢?这可能与教材版本差异、集体记忆偏差有关。一些地方教材确实采用过”斯人”版本,加之”斯人”在影视剧、流行文化中的高频出现,强化了这种记忆。

但我们要知道,文化传承应当尊重原著。就像我们不能由于”床前明月光”被误记为”床前看月光”就改变李白原诗一样,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才是孟子原文的正确表述。

尊重经典,传承文化真谛

这场关于”斯人”还是”是人”的讨论,实际上反映了大众对经典文化的关注。与其纠结于个别字词的差异,不如深入领会孟子这句话的深刻内涵——艰难困苦能磨练人的意志,为承担大任做好准备。

无论”斯人”还是”是人”,都不影响这句话激励人心的力量。但我们作为文化传承者,有责任传播准确的聪明。下次引用时,请记住:《孟子》原文是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,这才是经典的本真面貌。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