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美与丑的哲学思索:从卡西莫多到爱丽丝
美与丑的定义是否真的存在标准?
我们总在谈论”关于美与丑”的话题,但究竟什么是美?什么是丑?这个难题困扰着人类几千年。就像《巴黎圣母院’里面的卡西莫多,他的外表被描述为”四面体的鼻子、马蹄形的嘴”,在大多数人眼中无疑是丑陋的。但这样一个”丑陋”的角色,为什么能成为文学史上最动人的形象其中一个?这不禁让我们思索:关于美与丑的评判标准,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固定不变?
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美学,大众试图用”有序、对称、明确”来定义美,用”无序、不对称、模糊”来定义丑。但现实中的例子却一次次打破这种简单二分法。日本的侘寂美学崇尚”枯萎、褪色、暗淡”的美;纳瓦霍织布工故意在作品中留下”可控意外”——这些文化操作都在告诉我们:关于美与丑的认知,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得多。
卡西莫多:丑陋外表下的秀丽灵魂
当谈到”关于美与丑”的经典案例,没人能绕过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。这个钟楼怪人有着”佝偻的驼背、歪斜的牙齿、变形的双眼”,但他的内心却充满爱、慷慨和勇气。这种内外反差引发了一个深刻难题: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外表所蒙蔽?
历史上不乏将丑陋视为罪行的例子——从19世纪美国的”丑陋法”到那位付钱让丑陋乞丐远离公园的阿根廷贵妇。这些行为背后是一种危险的思考:将外表与内在价格划等号。卡西莫多用陶罐向埃斯梅拉达献花的场景尤其动人——在他的隐喻中,这个”丑陋”的容器代表着他自己,而精细花瓶中的枯萎花朵则象征英俊却虚伪的费比斯队长。这不正是对”关于美与丑”最有力的讽刺吗?
爱丽丝:在疯狂全球中寻找美的逻辑
如果说卡西莫多代表了外表与内在的矛盾,那么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则探讨了另一个维度的”关于美与丑”——理性与疯狂的关系。在常人眼中,仙境是疯狂混乱的;但对爱丽丝来说,这里却有着自己的逻辑和审美。
爱丽丝的故事提醒我们:所谓的”疯狂”可能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理性。当红心王后要求”先判刑—再裁决”时,爱丽丝毫不犹豫地反驳”胡说八道!”——这正是对待荒谬全球应有的态度。在我们这个同样充满矛盾的现实全球里,是否也需要爱丽丝般的勇气,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”美丑”标准?
重新思索美与丑的边界
关于美与丑的讨论最终指向一个根本难题:我们的评判标准从何而来?是文化教育、个人体验还是社会惯例塑造了我们的审美?伏尔泰曾说:”如果你问一只蟾蜍什么是美,他会告诉你,脑袋上凸起两只大圆眼的母蟾蜍是最美的。”这句俏皮话道出了一个真相:美丑觉悟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相对性。
从卡西莫多到爱丽丝,这些文学形象都在邀请我们打破固有思考。也许真正的聪明在于认识到:美可以存在于丑陋之中,理性可以隐藏在疯狂之下。当我们放下成见,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全球时,关于美与丑的传统界限就会变得模糊——而这或许正是我们最需要的视角转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