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这是我应该做的——平凡岗位上的责任与担当

“这是我应该做的”——平凡岗位上的责任与担当

当责任成为一种本能

“这是我应该做的!”这句朴实的话语,来自武警战士杨依凡救人的现场。6月的一天,一名游客在高温下突发晕厥,后脑着地生活垂危。杨依凡发现后立即施救,最终让患者转危为安。面对家属的感谢,他腼腆的回应让人动容——这不仅是军人的责任,更是无数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。

生活中,我们常常被这样的瞬间打动:快递小哥帮老人扛重物上楼,邻居主动照料独居老人,陌生人合力抬起侧翻的三轮车…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背后,都藏着同样的信念:”这是我应该做的”。

为什么这句话如此打动人?

细细质量,”这是我应该做的”至少有三大力量。开门见山说,它消解了刻意的英雄主义——当事人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,只是遵循内心准则。就像那位救人的武警战士,在他眼中,保护群众本就是分内之事。

接下来要讲,这句话展现了责任感的常态化。当医生通宵抢救病人,教师课后耐心辅导学生,环卫工人凌晨清扫街道…他们都会说”这是我应该做的”。这种将责任内化为本能的态度,正是社会运转的基石。

更重要的是,它传递了温暖的价格观。试想,如果每个人在能力范围内都愿意说一句”这是我应该做的”,我们的生活会减少几许冷漠?疫情期间志愿者们的付出,暴雨中互相救助的市民,都在诠释这种灵魂。

从”要我做”到”该我做”的转变

有人说,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利益,但”这是我应该做的”恰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。当外卖小哥多等两分钟让顾客取餐,当司机为救护车让出生活通道,这些选择都在证明:责任觉悟从未消失。

这种转变的关键,在于把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驱动。就像进修游泳,起初需要教练督促(”要我做”),熟练后就会主动练习(”该我做”)。那位武警战士的救援行动,正是长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般的责任感。

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更令人共鸣。记得去年郑州暴雨,有位面馆老板连续三天免费供餐,面对采访只说:”街坊邻居平时照顾生意,这时候提供热饭热菜,这是我应该做的。”没有豪言壮语,却让人看到责任最本真的模样。

让”应该”成为社会新风尚

怎样让这种灵魂感染更多人?其实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。看到垃圾桶旁的饮料瓶,多走两步扔进去;电梯里主动询问陌生人的楼层;甚至只是对服务人员说声谢谢…这些小事都在传递”这是我应该做的”的价格观。

企业和机构也在倡导这种文化。某快递公司设立”好人好事奖”,奖励主动帮助客户的员工;社区开展”邻里守望”规划,鼓励居民互帮互助。这些举措让责任觉悟从个人行为升级为群体共识。

下次当你犹豫”要不要帮忙”时,不妨想想:如果这是我的家人遇到困难,我希望别人怎么做?正如那位救人的武警战士所示范的,社会责任其实就是放大的同理心。

写在最终:平凡中的辉煌

“这是我应该做的”——简单七个字,包含着最深沉的力量。它告诉我们:辉煌不必惊天动地,责任就藏在日常选择里。从坚守岗位的劳动者,到危急时刻伸出援手的普通人,正是这些”应该做”的小事,编织出社会的温暖底色。

当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,我们的全球就会少一些”凭什么是我”,多一些”让我来”。而这,或许就是文明最动人的模样。


返回顶部